有关迁移发生的理论教育心理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理论研究的阶段分为了早期迁移理论和现代迁移理论。其中,有关早期迁移理论在教师编制考试过程中常以选择题或者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就这部分知识点进行比较详细的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好地复习巩固!
有关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四种学说,分别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转化说。
一、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对迁移现象做出解释的理论。
它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如记忆、注意、知觉、想象、判断、推理、意志等官能组成的。“心智”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这种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同时,一种官能的改造,也无形中加强了其他所有的官能。
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一个学科的直接效用并不重要,心理官能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即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该学说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二、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借助实验来检验形式说的迁移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在1890年首先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迁移问题。其实验结果表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詹姆士的实验尽管比较粗糙,但为以后的实验工作开辟了道路。
继詹姆士之后,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能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即产生学习迁移。
桑代克认为,学习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共同要素的一些领域,同时,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形式训练说影响下的只重形式训练而忽视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避免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具有重要意义。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只能机械解释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三、概括说(代表人物: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四、关系转化说(代表人物:柯勒)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于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小鸡啄米实验:先让小鸡学会辨认一种浅灰色的纸和深灰色的纸,小鸡在浅灰色的纸上能够啄到谷粒,在深灰色的纸上不能啄到谷粒,虽然两纸经常变换位置,但小鸡学会了在浅灰色纸张上啄米。变换条件,把深灰色纸换成更浅灰色的纸,以观察小鸡对浅灰色和更浅灰色纸的反应,结果有70%的小鸡啄新的更浅的灰色纸,只有30%的小鸡啄原来的浅灰色的纸。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的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得偿所愿,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程学校”。我们会不定时推送最新的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