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介绍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后改知行、行知。他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期间,得到著名教授杜威、孟禄的赏识,并与克伯屈等过从甚密。
他于1917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介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职,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他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他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6年,他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1927年春,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1930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他因受通缉而亡命日本。他于1931年春回国,1932年,他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取宝山和上海的第二个字),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中共中央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周恩来致中共中央电中评价道:陶行知先生的去世,"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不可补偿的损失。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8月11日,延安举行隆重追悼会,毛泽东题写挽辞:"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了苦孩,甘为骆驼",陶行知真心诚意为使劳苦大众及其子女能够受教育,从20年代初起直到去世,陶行知先后提倡和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创办了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虽然口号在变,形式在换,但中心思想始终没有任何改变,这就是如何使教育普及,于是,就有了"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以及报童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和"小先生制"等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独特举措,就有了专门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劳苦民众子弟的育才学校。
二、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道真题来复习巩固。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 )的名言。
A.魏书生
B.陶行知
C.蔡元培
D.严总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教育思想知识点。陶行知提出,教师被称为"万世师表","人民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为人们所称颂,他提出,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故本题选B。
2、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黄炎培
C.蔡元培
D.陈鹤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A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B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教育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C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D项陈鹤琴是幼儿教育学家。依题干表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故本题选A。
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得偿所愿,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程学校”。我们会不定时推送最新的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