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编制考试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考查很频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学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在《论语》一书中,其次是《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
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孔子的教育观点。
一、教育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孔子认为国家发展必须具备“庶”、“富”、“教”。即社会具备充足的劳动力,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接受伦理政治的教育。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2.教育的个体功能
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打破了传统认为贵族比平民更高贵、聪明的观念,成为其提倡人人受教育的依据。
二、教育方针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阶层,不分种族,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私学兴起,提倡教育平等。
三、教育目的
孔子的弟子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即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四、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文化知识教育,秉承自夏商以来的六艺,编订了我国最早的教科书“六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孔子主张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五、教育思想
1.启发性原则(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知行统一:力行而近乎仁。
5.疏导原则: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6.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六、教师职业道德
孔子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正因如此,后人才尊称他为“万世师表”。孔子最先对教师职业道德做了多方面的论述,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梳理的关于孔子的相关考点,希望大家理解记忆。
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得偿所愿,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程学校”。我们会不定时推送最新的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