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分为早期的迁移理论与现代迁移理论。
根据往年的的考试情况来看,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主要以选择以及简答的形式出现。但是,近几年随着考试考察力度的加大,不排除会出现其它题目类型,各位考生要做好心理准备。
一般地,对早期前移理论的考察比较多。所以,本篇文章重点向大家介绍早期迁移理论,以供参考。
一、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是关于迁移最早的一个学习理论(它的地位一定要记住)。它的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能力。通过训练学会某种能力以后,对其他的知识就会做了,就能够发生迁移。
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传递知识没有训练官能来的重要。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官能的材料。(一般选择训练的知识材料的难度就比较大)
最早的迁移理论就是形式训练说,该学说的核心是迁移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材料的训练价值。同时,这个学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产生的。
一般地,在教师编制考试中,对这块知识的考察多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二、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以及具有共同的成分,这样迁移就发生。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对于沃尔夫的形式训练说不太认同,所以他就做了一个试验。他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据此,他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从而发生迁移。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只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例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两种活动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
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有条件的且不是自发的。这里,考生需要了解这个学说的一些代表人物。实际教师编制考试中,多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
三、经验类化说(概括化学说)
代表人物是贾德。
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经验类化理论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作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学生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贾德以实验研究了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所以贾德的学习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经验类化说容易和其它三种学说混淆,考生要注意分辨。在实际考试中,经常考的有该学说的代表人物以及对相应的实验。
四、关系转换说
代表人物是苛勒
该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苛勒做了一个“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在这个实验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他认为这结果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此实验只需要简单理解即可,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对前三个知识点的考察较多。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学习迁移理论,自己一定要去理解记忆,这样以后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得偿所愿,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程学校”。我们会不定时推送最新的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