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招聘  > 笔试备考 > 公共教育 > 教育学

教师编制考试丨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产生过重大的原因。

一、教育目的

教育培养各类的人才,要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标准。

“学恶乎始?恶乎中?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反映了荀况对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也处于荀子的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他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

统一的时代需要,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因此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二、教育内容

荀子认为教育是“起伪”过程,是不断地积累起礼义或曰知识、道德,使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得到改变的过程,这是“外铄”的过程,所以荀子更加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的名言

“善假于物”,就是指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自身,因此,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这五本典籍,荀子以《礼》为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三、学习过程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圣人也者”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的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又必须依赖于初级阶段的思想。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行是学习必不可少,同时也是最高的阶段。在荀子看来,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性质,它最终是否切实可靠,要通过“行”方能得到验证。

行,也同样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的品德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

四、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荀子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荀子以为,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有无“师法”,对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他们提纲挈领地掌握着仁义的准则、先王的规矩。所以,师法是始礼义转化为每个人品质的捷径。没有师长的教导,人就会加重本性的放纵。由师长的教导,就能积累善,改变自己。

但是,荀况的观点也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以上就是苏程老师为考生整理的“荀况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考点。(注:复习的时候,书本知识巩固与习题练习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得偿所愿,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程学校”。我们会不定时推送最新的相关资讯。

苏程学校微信公众号.jpg

上一篇: 教师编制考试丨斯宾塞观点及知识简介 下一篇: 没有了
苏程教育

欢迎在线留言,你可能有的问题,甚至我们如何改进的建议。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227号金轮峰华3楼305-307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799-0188 微博:苏程学校 Copyright @ 苏程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40301号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苏程/ 教师招聘信息/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联系我们 救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