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教师编制考试中,桑代克教育学理论一直是考试的重要考点。这块知识,在考试中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对于其观点的内容往往会通过概念反选、案例型的单选题、判断题等形式出现。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多花费一些功夫,对桑代克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区分。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桑代克和他的教育学理论。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1903年,桑代克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除此之外,桑代克还是早期迁移理论中共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总结出以下三条学习定律。
(一)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在桑代克的实验中猫是饿着肚子的猫,就是做好了准备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防止出现突然袭击。
(二)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桑代克的实验中猫是通过多次练习后形成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题目的练习。
(三)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给予奖励维持联结。
二、桑代克的学习的迁移理论
桑代克在大学校园里做了一项实验(形状知觉实验),具体内容是:让大学生对平行四边的面积进行估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大学生进行测试,让大学生对矩形、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值,发现只有矩形面积估值的成绩提高了。最终,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前后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要素的情况下,迁移才能更好的发生。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态度。
【例题讲解】
1.(单选题)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学习定律是( )。
A.准备律、练习律、泛化律 B.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C.准备律、应用律、消退律 D.准备律、练习律、消退律
【答案】B。
解析: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学习定律分别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所以本题选B。
2.(多选题)相同要素说是由( )共同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
A.桑代克 B.贾德 C.伍德沃斯 D.奥苏贝尔
【答案】AC。
解析:相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
贾德的观点表现在概括说之中,奥苏贝尔的观点是现代迁移理论的内容。所以本题选AC。
以上就是对桑代克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得偿所愿,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程学校”。我们会不定时推送最新的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