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儿童最初的发展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其品德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两个维度:
(1)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或拒绝
(2)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或容许。
根据这两个维度,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是接受加控制的。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一种民主理性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权威来自于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经常与孩子交流,积极肯定的态度及时热情地对待孩子,对孩子的不同行为奖惩分明。在这一教养方式下,孩子在儿童期时心情愉悦,自尊意识较明显,而青少年期时则拥有高自尊心,具备社会道德成熟性。
(二)专断型的父母对孩子是拒绝加控制的。
专断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孩子按自己为其设计的蓝图发展。
这种类型的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孩子,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严厉的惩罚。这一教养方式下,孩子在儿童时期焦虑、退缩、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敌对感,青少年时期则自我调整和适应较差。
(三)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是接受加容许的。
放纵型的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一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的后果是儿童时期冲动、不服从、叛逆,青少年时期自我控制差,在校表现不良。
(四)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是拒绝加容许的。
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爱和情感的积极反应,与孩子互动很少,缺乏对儿童的基本关注,容易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对于孩子们提出的如物质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做出反应,但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行为等,父母很少去完成。
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的后果是儿童时期有攻击性行为,依恋、认知、情绪、游戏等存在缺陷,青少年时期自我控制差,在校表现不良。
面对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家长采用以下措施来促进儿童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健康:
1.及时沟通: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父母应多从子女角度考虑,给予更多的理解,使其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
2.体贴入微:父母做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该细心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以理智的爱和适度的控制。
3.适当要求:对子女提出知识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4.监督学习: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制订学习计划,随时检查每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以此作为调节进度的依据。
家长要慎用各种惩罚措施。研究表明,有着强烈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的儿童,他们的父母采用的是权威型教养方式。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常带有情感色彩,并伴随着合理的解释,父母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得偿所愿,顺利通过教师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程学校”。我们会不定时推送最新的相关资讯。